納米粒子已經被開發出來以多種方式跟癌癥作斗爭,從搶奪癌細胞基本蛋白質的光激活版本到比傳統成像技術提前數月檢測和跟蹤腫瘤的版本,這些都只是其中的幾個例子。但這些尺寸在1到100納米之間的合成顆粒很難生產且價格昂貴,這就導致了這項新研究的作者研究另一種可能性,即植物來源的納米顆粒。
作為醫療應用和藥物輸送的無毒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工具則是最近出現的,另外還有可能針對身體的特定組織和器官。為了探索這一領域的可能性,東京科學大學的團隊轉向了我們最常種植的作物之一--玉米。
日本東京科學大學的Makiya Nishikawa教授說道:“通過控制納米顆粒的物理化學特性,我們可以控制它們在體內的藥代動力學;因此,我們想探索可食用植物的納米顆粒化。玉米以其本土形式和轉基因形式在全世界大量生產。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選擇它作為我們的研究對象。”
實驗涉及到制造超甜玉米和水的混合物,然后將這種玉米汁高速離心并通過一個開口為0.45微米的注射器進行過濾。隨后對這些過濾后的樣品進行超速離心,這使得研究小組能夠提取出直徑約為80納米的微小玉米衍生納米顆粒。
科學家們在測試他們的新納米粒子時發現了它們被一系列細胞所吸收,其中包括來自小鼠的腫瘤細胞和被稱為RAW264.7的巨噬細胞。該團隊稱這一結果描述是令人震驚的,他們觀察到他們的納米粒子引發了免疫反應,另外還從RAW264.7細胞中釋放出一種腫瘤殺傷因子。此外,它們還顯示出對腫瘤細胞的高度選擇性并最終大大抑制了它們的生長。
然后在患有癌癥的小鼠身上測試了玉米衍生的納米顆粒,研究小組每天將它們直接注射到腫瘤中。這再次明顯抑制了腫瘤的生長,并且沒有引起嚴重的副作用或體重減輕。
Nishikawa說道:“通過優化納米粒子的特性并將其與抗癌藥物相結合,我們希望能設計出治療各種癌癥的安全和有效的藥物。”